2025.11.03.16 过去4小时全球AI发生了什么?

  1. 纽约客:人工智能的盈利困局与历史教训-宝玉

    一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揭示,尽管企业在生成式AI上投入了 300到400亿美元,但 95%的组织回报为零。这项研究对三百多个AI项目进行审查,并采访了五十多名高管,发现只有 5% 的成功整合项目创造了数百万美元价值。这与多年前的“生产率悖论”相似,即尽管技术进步,但生产率数据却停滞不前。研究指出,成功案例多集中于初创公司在狭窄领域使用定制化工具,而许多成熟企业仍难以获得实质性回报,部分原因在于AI的复杂性及难以融入现有工作流程。


  2. Ilya Sutskever与Sam Altman:OpenAI董事会风波的后续发展-宝玉

    OpenAI联合创始人兼前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在2023年11月罢免Sam Altman的事件细节被进一步披露。文章以Ilya的视角回顾了罢免Sam Altman的过程,包括他收集证据、认为Sam存在“撒谎、挑拨高管互斗”等行为。在罢免后,尽管有700多名员工威胁集体辞职,Sam Altman最终仍官复原职。Ilya于2024年5月辞职并创立了Safe Superintelligence公司。目前,Ilya作为埃隆·马斯克起诉OpenAI和Altman案的关键证人出庭作证,但他在法庭上对于律师费支付方和OpenAI股权价值等关键问题保持沉默,暗示案件背后可能存在更多未公开的内幕。


  3. AI写作风格与“破折号”之谜:源自19世纪旧书-宝玉

    近期观察到AI模型(如GPT-4及其后续版本)在写作中频繁使用“破折号”的现象,与此前AI偏爱使用“delve”一词的现象类似。对于“delve”的解释是,训练模型时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的导师多来自非洲国家,而“delve”在非洲英语中属于常用且得体的词汇。然而,对“破折号”的喜爱并非源于此。研究推测,其根本原因在于 AI公司在面临“数据荒”后,大量扫描并使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公共领域文学作品进行模型训练。那个时代的英语文学作品中,破折号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当代,例如《白鲸记》中破折号出现1728次。因此,AI的这种“口音”很可能是从这些古老的文本中继承而来。


  4. 未来新学科:AI学习泛化与人类学习效率提升-向阳乔木

    一位作者提出,未来应设立一门专门研究 AI如何学习泛化 的学科。该学科的目标是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在不同任务和领域之间进行知识迁移、模式识别并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对AI泛化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有望将其研究成果和经验应用于 指导人类学习效率的提升,从而优化人类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并适应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