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全球AI新闻速递
今日全球AI动态的核心聚焦于 AI的深度整合与应用层竞争。OpenAI收购苹果“快捷指令”原创团队,并更新其AI浏览器,明确指向了将AI能力从云端向操作系统和核心应用(如浏览器)深度渗透的战略野心,意图打造无缝的桌面级AI智能体。与之呼应,苹果提前交付自研AI服务器,为“Apple Intelligence”构建坚实算力基座。同时,AI的应用形态日益丰富,从阿里发布的AI眼镜到微软为Copilot引入动画助手,各大厂商正积极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界面。
OpenAI收购苹果“快捷指令”原创团队,意图打造桌面级AI
OpenAI已收购Software Applications Incorporated (SAI)公司,其核心团队正是苹果“快捷指令”(Shortcuts)应用的原创开发者。该团队近期致力于开发一个名为“Sky”的macOS上下文感知AI界面层。OpenAI计划利用该团队在macOS系统集成的深厚经验,将ChatGPT的能力深度融入桌面环境,使其超越简单的问答工具,成为能够理解用户屏幕内容并跨应用执行复杂任务的 桌面级AI智能体。
OpenAI预告AI浏览器ChatGPT Atlas更新,AI浏览器大战拉开序幕
OpenAI宣布其AI驱动的浏览器 ChatGPT Atlas 即将迎来重大更新,将增加标签组、可选广告拦截器、用户资料等功能。更核心的是,其内置的AI智能体将获得增强,响应速度更快,并优化与Google Drive等第三方应用的集成。此举被视为正式向Google Chrome等传统浏览器发起挑战,标志着以AI为核心的 浏览器战争 正式开始。浏览器作为互联网的入口,正在成为AI巨头争夺的新战场。
苹果美国制造的AI服务器已提前交付,为“Apple智能”提供动力
苹果公司已开始向其数据中心交付在美国休斯顿工厂生产的自研AI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专为驱动“Apple 智能”(Apple Intelligence)而设计,将成为处理云端计算任务的骨干网络。据报道,这批服务器的一大关键特性是 极其节能,这不仅有助于控制运营成本,也符合苹果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的环保目标,为其AI服务的规模化部署提供了底层保障。
阿里巴巴旗下夸克发布了首款自研AI眼镜,目前已开启预售。该眼镜搭载高通AR1和恒玄BES2800双旗舰芯片,主打 高德近眼导航、支付宝“看一看”支付、淘宝识图购物等深度融合阿里生态的功能。此外,它也具备通话、翻译、提词等主流AI眼镜功能,并采用可热插拔更换电池的设计以保证续航。这标志着阿里在AI硬件和可穿戴设备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微软在其Copilot秋季更新中,为AI助手引入了一个名为“Mico”的动画形象。Mico的设计风格让人联想到Clippy等经典的数字助手,它能够倾听、做出反应,并通过改变颜色来反馈互动状态。微软表示,此举旨在使Copilot的交互体验更“以人为本”,增添情感化和趣味性,探索AI时代下新的人机交互模式。
游戏巨头Krafton投资千亿韩元建GPU集群,转型“AI优先企业”
知名游戏发行商Krafton(《绝地求生》母公司)宣布将进行组织架构重组,全面转型为“AI优先”企业。公司计划初期投资约1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3亿元)建设大规模GPU算力集群,以支持复杂推理和迭代式规划等AI研发任务。此举表明,传统游戏行业正积极拥抱AI,寻求利用AI技术革新游戏开发流程和创造新的交互体验。
BBC等机构研究:谷歌Gemini在新闻摘要任务中错误率最高
由欧洲广播联盟(EBU)与BBC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对主流AI工具进行新闻摘要能力评估时,谷歌的 Gemini 模型表现不佳,其生成内容中出现事实性错误的数量和严重错误比例均显著高于ChatGPT和Perplexity。研究指出,Gemini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来源链接不清晰、无法区分事实与讽刺内容、过度依赖维基百科等,凸显了当前大模型在处理严肃新闻内容时的可靠性挑战。
AI虚拟细胞平台公司「百曜科技」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峰瑞资本领投,顺禧资本、百度风投跟投。该公司的核心技术是构建了基于图结构的 单细胞预训练基础模型,该模型融合了生物学知识,并利用超亿级的跨物种单细胞数据进行训练。其目标是通过AI模拟真实细胞行为,理解基因调控规律,为新药研发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模拟和预测能力。
在荣耀AI终端生态大会上,公司发布了“1×3×N”生态战略,旨在构建一个跨品牌、跨场景的智能互联生态。其中,“1”代表HONOR AI Connect平台,通过AI能力赋能,实现从“互联”到“智联”的升级。荣耀已与超过200家合作伙伴携手,覆盖智慧家居、智慧车联、运动健康等多个产业集群,显示出国产手机厂商在构建自有AI生态上的决心和行动力。
Snapchat推出Imagine Lens,将文本直接转化为AI视觉图像
Snapchat为其订阅服务Snapchat+的用户推出了一款名为 Imagine Lens 的新工具。该功能允许用户输入文本提示,并在数秒内生成富有创意的AI图像。这标志着生成式AI技术正进一步融入主流社交应用,成为用户日常内容创作和自我表达的工具,极大地降低了视觉创作的门槛。
点评
今天的几条新闻串起来看,很有意思。OpenAI收购Shortcuts团队,这步棋的意图非常明显——不再满足于做一个API调用接口,而是要成为操作系统级的“超级大脑”。当AI能够理解屏幕上下文,并能跨应用执行任务时,所谓的“Agent”才算真正落地,这直接威胁到所有应用层甚至操作系统本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颠覆性力量,而不是停留在聊天窗口里。
与此同时,苹果在底层默默地铺设自己的AI服务器,阿里在尝试AI眼镜这种新的交互硬件。这些都是在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做准备。苹果的逻辑永远是软硬件一体,通过自研芯片和服务器,把“Apple Intelligence”的体验和安全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而阿里的眼镜,则是想在手机之外,抢占一个新的流量入口和生态场景。
相比之下,微软给Copilot加上一个动画形象“Mico”,感觉有点“新瓶装旧酒”。交互界面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底层的任务执行和工作流整合能力跟不上,再花哨的皮肤也只是个摆设。问题的核心不是AI“长什么样”,而是它能“做什么事”。
总的来看,AI的战场正在从模型参数的比拼,迅速转移到 生态整合 和 场景渗透 的深度竞争。谁能最先把强大的AI能力无缝地植入到用户的日常工作流中,谁就能掌握下一代平台的话语权。OpenAI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苹果在筑高墙,其他玩家则在应用层寻找突破口。这场仗,越来越接近操作系统的核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