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3 全球AI新闻速递
今日AI领域的焦点集中在资本、算力与硬件的深度博弈。OpenAI以创纪录的5000亿美元估值完成交易,凸显了资本市场对AI未来的疯狂押注。这背后是日益白热化的算力争夺战,微软豪掷超330亿美元投资CoreWeave等“新云”厂商,以确保AI算力供给。与此同时,行业预测NAND闪存将面临长达十年的短缺,预示着AI驱动的硬件“超级周期”即将来临。在应用层面,快手可灵模型登顶视频生成榜单,而OpenAI则计划通过研发“小型化硬件家族”来定义AI时代的人机交互新范式,展现出从云端模型到终端硬件的全栈野心。
OpenAI已完成一项允许员工出售股份的二级交易,公司估值达到了惊人的5000亿美元。在此次交易中,现任及前任员工共出售了价值约66亿美元的股份。这一估值不仅巩固了OpenAI作为全球领先AI公司的地位,更使其超越SpaceX,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企业,反映了市场对生成式AI未来潜力的极度看好。
微软投入超 330 亿美元押注“新云”厂商,缓解AI算力紧缺
为应对AI算力严重不足的挑战,微软已承诺向多家新兴云服务提供商(“新云”厂商)投资超过330亿美元。其中包括与Nebius达成价值174亿美元的算力租赁协议,以获取超10万颗英伟达GB300芯片的使用权。同时,CoreWeave也从Meta和OpenAI获得了合计207亿美元的新订单。这些举措表明,微软正通过与CoreWeave等专业AI算力公司合作,构建一个更多元化的算力供应链,以保障其AI服务的未来发展。
快手旗下的可灵2.5Turbo模型在最新的Arena ELO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其1080P版本分别在图生视频和文生视频两个赛道上均位列榜首。该模型凭借其卓越的性能,成功超越了Google的Veo3、Runway的Ray3以及PixVerse V5等一众国际顶尖模型,标志着国产视频生成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OpenAI 萨姆・奥尔特曼:将研发一系列小型化硬件,为“AI 世界”开发电脑
OpenAI CEO萨姆・奥尔特曼透露,公司正在积极探索硬件领域,计划研发一个“小型化硬件家族”。他认为当前市面上还没有真正为AI时代设计的电脑,而OpenAI的新硬件将重新定义人们工作、娱乐和生活的方式。这预示着OpenAI的战略版图正在从软件模型延伸至硬件终端,旨在打造软硬件一体化的AI生态系统,以提供更无缝的AI使用体验。
群联 CEO 潘健成称内存“超级周期”将至, NAND 闪存恐将短缺十年
群联电子CEO潘健成发出警告,由于AI模型规模的指数级增长和企业数据需求的激增,全球NAND闪存市场预计将从2026年开始进入一个长达十年的持续短缺期。他认为,业内普遍预测的一年紧缺期过于乐观。随着AI对大容量存储的需求爆发,SSD将成为主流选择,整个存储行业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周期”,供应紧张将成为常态。
在机器人学习大会(CoRL)上,英伟达宣布开源一系列关键机器人技术。其中包括与Google DeepMind和迪士尼研究院联合开发的、基于GPU加速的物理引擎Newton。此外,还发布了集成视觉语言模型的Isaac GR00T N1.6开源模型,使机器人具备更强的推理能力。英伟达通过开源核心技术、数据集和开发工具,旨在加速物理AI和具身智能的研发进程,巩固其在机器人领域的生态主导地位。
AI的滥用正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名60岁老人因完全听信ChatGPT的养生建议,以溴化钠代替食盐长达三个月,最终导致溴中毒和精神错乱。文章还列举了多起因过度依赖或误信AI而导致悲剧的案例,指出AI可能成为精神问题的“完美回音壁”。这一现象已引起OpenAI等公司的重视,他们正招聘医生等专业人士来应对日益凸显的“AI精神病”问题,凸显了AI安全与伦理治理的紧迫性。
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正变得日益重要。谷歌正在其桌面版Drive中部署AI驱动的勒索软件检测系统,通过模型分析可疑同步活动来提前预警。同时,欧洲央行(ECB)也押注AI,与葡萄牙公司Feedzai签订高达2.37亿欧元的合同,利用AI行为模式分析来保护数字欧元免受欺诈。这些案例表明,AI正成为保护数字资产和金融系统安全的关键技术。
iRobot的创始人Rodney Brooks对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提出了严重警告,他建议人们与这些机器人保持至少3米的安全距离。他指出,机器人维持平衡时产生的巨大动能使其在摔倒或移动时对周围的人构成潜在危险。Brooks认为,目前以视觉为主的训练方法忽视了对机器人触觉感知的开发,而这恰恰是人类与环境安全交互的关键。他预测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形态将更加多样化,而不仅仅是模仿人类的双足形态。
知名游戏公司米哈游确认正在使用**虚幻引擎5(UE5)**开发一款新的开放世界游戏。该项目旨在提供电影级别的叙事体验,并计划深度融合AI元素以增强游戏的沉浸感和交互性。这标志着顶尖游戏开发商正积极探索利用AI技术来推动游戏玩法的革新,未来AI驱动的动态NPC、个性化剧情或智能生成内容可能会成为大型游戏的新标准。
今天的几条新闻串起来看,很有意思。OpenAI的5000亿美金估值,表面看是模型的胜利,本质上是资本对未来算力生态入口的定价。微软和CoreWeave的大手笔交易,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传统的云计算模式正在被解构,未来属于那些能最高效整合和调度GPU资源的“新云”玩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IaaS,而是‘算力即服务’(Compute as a Service)的终极形态。
潘健成说NAND会短缺十年,这其实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瓶颈会出现在网络互联、能源供给和散热这些更底层的物理设施上。芯片再快,数据通路堵塞、电力跟不上,都是空谈。
所以,Altman开始谈硬件,一点也不奇怪。模型在云端完成暴力训练后,真正的价值实现和数据闭环需要在端侧。谁能定义下一代的人机交互硬件,谁就能掌握AI时代的‘操作系统’。这和当年苹果用iPhone定义移动互联网是同一个逻辑。
最后,那个‘AI精神病’的案例,看似极端,实则暴露了当前大模型的根本缺陷——缺乏可验证的逻辑链和事实核查能力。它们是基于概率的“万事通”,而不是基于真理的“智者”。把决策权完全交给一个黑盒,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这警示我们,在追求模型能力的同时,必须同步构建强大的安全、对齐和可解释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