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全球AI新闻速递

今日全球AI领域呈现出基础模型与硬件竞赛白热化垂直应用加速落地两大趋势。一方面,阿里巴巴推出万亿参数模型,谷歌展示新一代TPU,OpenAI的千亿级支出预测,都凸显了头部玩家在算力和模型规模上的极致追求。另一方面,AI正从云端走向实体,具身智能领域迎来突破,从能“玩手机”的灵巧手到机器人核心部件的投资,预示着产业落地正从概念走向现实。同时,AI在材料科学、营销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深化。然而,伴随技术狂飙,模型幻觉、内容真实性等治理与伦理问题也愈发凸显,成为行业必须正视的核心挑战。


  1. 阿里官方介绍“通义最强语言模型”Qwen3-Max-Preview,参数量达1T

    阿里巴巴近日低调上线了其至今最强大的语言模型Qwen3-Max-Preview。该模型参数量达到惊人的1万亿(1T),在中文和英文理解、复杂指令遵循以及工具调用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据官方介绍,新模型大幅减少了知识幻觉现象,使其表现更智能、更可靠。在多个权威基准测试中,如Arena-Hard v2和考验推理能力的AIME25,该模型均表现出色,展现了其强大的逻辑思维与处理复杂工作流的能力。

  2. OpenAI重组“模型行为”团队,重点任务是让ChatGPT“有性格”

    OpenAI正在对其“模型行为”团队进行重组,旨在更精细地塑造AI模型的互动方式和“性格”。该团队将并入负责模型预训练后持续改进的Post Training团队。核心任务包括减少模型过度迎合用户的倾向,解决潜在的政治偏见,并明确公司对AI意识的态度。此举表明,OpenAI已将模型的“性格”和行为规范视为技术演进的核心要素,力求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提供更友好和可靠的交互体验。

  3. OpenAI研究人员宣称已破解模型“幻觉”难题

    OpenAI的研究人员声称,在解决大语言模型“幻觉”问题上取得了突破。他们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的训练和评估方式,这些方式倾向于奖励模型的“猜测”行为,而非鼓励其在不确定时承认未知。研究团队认为,必须更新当前基于准确率的评估范式,转而采用更能抑制模型“胡乱猜测”的打分机制,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模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 腾讯混元翻译模型登顶HuggingFace全球热榜

    腾讯混元团队近期开源的翻译模型Hunyuan-MT-7B,在HuggingFace全球模型热榜中成功登顶。该模型在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举办的WMT2025比赛中表现卓越,于31个语种的比赛中斩获了30个第一名。目前,这一领先的翻译模型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多个核心业务场景,提升了跨语言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

  5. 谷歌云数据中心已部署Ironwood TPU,创下1.77PB共享内存纪录

    谷歌公布了其最新一代TPU处理器“Ironwood”及其配套超级计算机的技术细节。该系统凭借高达1.77PB的共享内存,刷新了该领域的世界纪录。单个Ironwood芯片集成双计算核心,FP8精度算力高达4,614 TFLOPs,并配备192GB HBM3e内存。该系统还具备故障时自动重新配置和任务恢复的能力,并采用先进的液冷技术。目前,Ironwood已在谷歌云数据中心规模化部署,但暂未对外部客户开放。

  6. OpenAI预计到2029年总支出或超千亿美元

    据预测,OpenAI到2029年的累计总支出可能高达1150亿美元,远超早期预期。巨额开销主要源于其自主开发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及相关设施,以期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降低对云服务商的依赖。仅今年,公司支出就可能超过80亿美元。高昂的计算成本和模型研发费用凸显了AI前沿研究的巨大资金门槛。

  7. 清华系前腾讯核心成员创业,发布业内首款能“单手玩手机”的灵巧手

    由前腾讯Robotics X核心成员创立的源升智能,近日发布了其首款产品Apex Hand。这款灵巧手在自由度和动态性能上表现均衡,是业内首个能够单手熟练操作智能手机的产品。它不仅满分通过了衡量人手灵活度的Kapandji测试,还能完成把脉、使用剪刀等精细任务。该公司拥有灵巧手和触觉传感器的全栈自研能力,旨在抓住AI模型进步带来的强化学习控制潜力,推动灵巧手技术的产品化突破。

  8. 王田苗:2025年,具身智能将开启以“智能定界”为牵引的产业落地

    机器人领域专家王田苗预测,2025年将是具身智能产业化的关键一年,其核心驱动力将是**“智能定界”**。他认为,产业应告别盲目追求通用大模型的混沌状态,转而在制造、消费、医疗等具体场景中定义清晰的应用边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重新审视模型、算力和硬件需求,从而率先在无人配送、陪护、专业助理等垂直领域形成拉动效应,设计出真正有价值的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生态。

  9. 小米布局机器人核心部件,投资关节技术企业「国华智能」

    小米产业投资近期参与了对机器人核心部件企业国华智能的数千万元融资。国华智能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核心关节模组的研发与生产,已在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部件上实现全栈自研。通过将传动部件与电机、驱动、传感等深度集成,公司为国内头部机器人厂商提供一体化关节模组。此次融资将用于技术迭代与扩大产能,显示出小米在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的战略布局。

  10. 用AI重塑海外营销,中国品牌正在摆脱“低价”标签

    在impact.com主办的出海营销峰会上,与会者探讨了中国品牌如何利用AI技术升级海外营销策略。通过AI驱动的合作伙伴营销(如与社群和内容创作者合作),中国品牌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长客户生命周期的方式建立品牌信任。AI与自动化技术正在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率和精准度,帮助中国品牌摆脱固有的“低价”标签,转向依靠产品创新和品牌价值重塑其国际形象。

  11. 可将10年研发周期压缩到2个月,AI金属新材料公司获数千万融资

    AI驱动的金属新材料研发公司**「创材深造」近日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该公司利用AI和高通量自动化实验,声称能将传统需要数年至十年的新材料研发周期压缩到几个月**。其首批产品是3D打印用高强铝合金,性能达到航空航天级要求,而成本仅为海外同类产品三分之一。这笔融资将用于升级其软硬件一体的材料智能体(DM Agent)和自动化实验室,加速新材料的研发与商业化。

  12. Business Insider删除34篇AI关联的虚假作者文章,引发信任危机

    知名媒体Business Insider近期删除了至少34篇署名为虚构作者的文章,这些“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和文章内容被发现存在大量矛盾和AI生成痕迹。该事件暴露了AI技术在内容创作领域被滥用的严重问题,对新闻业的信任构成冲击。这警示各大出版机构,仅靠AI检测工具已不足以应对,必须结合更严格的身份验证、人工编辑审核以及传统的新闻怀疑精神,才能维护内容生态的真实性。

  13. 摩尔线程2025上半年营收7.02亿元,超过去三年之和

    国产GPU厂商摩尔线程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7.02亿元的营业收入,这一数字超过了公司过去三年的营收总和,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公司预测最早可在2027年实现盈利。作为国内领先的GPU设计企业,摩尔线程的产品矩阵已覆盖AI智算、云计算和个人计算等多个领域,其业绩增长反映了国内市场对高性能计算和AI加速需求的快速提升。


点评

今天的消息很有意思,呈现出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一边是**“力大砖飞”**的极致暴力美学。阿里万亿模型、谷歌的PB级共享内存TPU、OpenAI千亿美金的预算,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牌桌上的门槛已经高到令人窒息,头部玩家正在用资本和工程能力构筑深不见底的护城河。这是典型的平台战争思维,先用绝对的算力优势和模型规模卡住生态位。

另一边,则是**“精耕细作”的务实落地派。无论是能单手玩手机的灵巧手,还是小米对上游核心关节的投资,亦或是王田苗教授提到的“智能定界”,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通用能力的溢出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定义问题**。AI必须深入到特定场景,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创造真正的商业价值。AI+新材料就是个绝佳的例子,把研发周期从十年缩短到两个月,这种价值主张清晰、直接且极具颠覆性。

最有嚼头的其实是OpenAI的两条新闻。一条是承认现有评估体系在鼓励模型“说谎”,另一条是专门成立团队去塑造模型“性格”。这说明他们已经深刻意识到,AI的价值瓶颈已不再是“能不能”,而是“该不该”和“好不好用”。当模型能力越强,其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和潜在风险就越大。控制、对齐、塑造一个可靠且值得信赖的AI,已经从一个伦理问题,变成了一个核心的工程和产品问题。这比单纯堆砌算力要难得多,也是未来真正的差异化所在。

总的来说,行业正在从“造神”阶段,慢慢转向“驯神”和“用神”的阶段。泡沫依然巨大,但真正有价值的信号,往往出现在那些不起眼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