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6 全球AI新闻速递
今日全球AI领域动态复杂交织,呈现出从模型竞赛向生态系统构建和规则制定的深度演变。一方面,技术迭代不止,阿里巴巴发布性能更强的Qwen3-Max模型,谷歌将Veo 3视频生成技术融入消费级产品,显示出AI能力的持续深化。另一方面,产业格局正被重塑:OpenAI推出招聘平台,意图掌握AI人才生态的话语权;而Anthropic与作家达成的15亿美元天价和解案,则为AI训练数据的版权问题划下了历史性的红线,预示着未来AI的开发成本和合规性将成为核心议题。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趋势:AI正从纯粹的技术竞赛,转向一个涉及法律、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的完整价值链博弈。
里程碑式和解:Anthropic同意向作家支付15亿美元赔偿
Anthropic公司已同意支付15亿美元,就其使用盗版书籍训练AI模型一事与作者达成和解。该协议覆盖约50万部作品,每位作者将获得3000美元赔偿,成为美国版权诉讼史上金额最大的公开和解案之一。此案具有标志性意义,它确立了AI公司需为受版权保护的训练数据向权利人付费的重要先例,可能会深刻影响未来大模型的开发模式和成本结构。同时,Anthropic方面仍坚持其训练方法属于“合理使用”范畴。
OpenAI正式进军招聘与培训市场,推出了全新的Jobs平台和AI技能认证体系。该平台旨在连接受过AI培训的求职者与需要AI技能的雇主,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大型企业,也涵盖本地商业和政府机构。通过建立一个经过验证的AI人才市场,OpenAI试图构建一个围绕其技术生态的劳动力闭环。目前,沃尔玛、波士顿咨询集团、Indeed等知名企业已成为其合作伙伴。
通义千问系列最强大语言模型Qwen3-Max-Preview上线
阿里巴巴正式在官网及OpenRouter平台上线了Qwen3-Max-Preview模型,号称是通义千问系列中迄今最强大的语言模型。新模型在推理、指令遵循、多语言支持(超过100种)和长尾知识覆盖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尤其在数学、编码、逻辑和科学等任务上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此外,该模型针对检索增强生成(RAG)和工具调用场景进行了深度优化。
一种名为“生成式引擎优化”(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的新兴服务正在兴起,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影响AI模型的答案,将特定品牌或产品信息植入生成内容中以获取流量。服务商通过分析AI模型的信息源偏好,在特定网站和媒体渠道“投喂”定制化内容,以提高被模型采纳的概率。然而,由于大模型的“黑箱”特性和算法的频繁变动,GEO的效果难以稳定衡量,平台方与优化服务商之间的“投毒”与反击战正在持续上演。
OpenAI为ChatGPT引入了对话“分支”功能,允许用户从对话中的任意一点创建新的并行线程。这一功能使用户可以在保留原始对话上下文的同时,探索不同的思路或提问方向,极大地提升了处理复杂任务(如头脑风暴、多方案对比)的效率。文章指出,该功能有助于用户摆脱将AI拟人化的倾向,更有效地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多视角”探索。
谷歌相册已将其内置的视频生成模型升级至Veo 3,用户可将静态照片转换为长达四秒的动态视频。此次升级显著提升了生成视频的清晰度和真实感。所有谷歌相册用户均可使用该功能,其中免费用户每日可生成数量有限的无声视频,而订阅了Ultra与Pro套餐的用户则享有更高的使用额度。
中科曙光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AI计算开放架构设计的曙光AI超集群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算、存、网、电、冷、管、软”一体化设计,可支持百万卡规模的扩展。与封闭系统不同,它支持多品牌AI加速卡并兼容CUDA等主流软件生态,为用户提供了更开放的选择,旨在降低硬件和软件适配成本,为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等场景提供强大的算力底座。
根据凯捷咨询的最新年度研究,近六成(60%)的企业预计在未来12到18个月内,AI系统将开始扮演“团队成员”或“主管”的角色,来监督其他AI系统的运行。报告同时指出,生成式AI的采用速度已远超企业的准备程度,导致在成本、治理和劳动力适应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生成式AI的全面或部分扩展应用比例在两年内激增了五倍。
长安汽车正式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系统——“天枢智能驾驶辅助”。该系统集成了多模态AI大模型、分布式电驱和线控底盘等核心技术,实现了四轮独立控制,显著提升了车辆在湿滑路面和爆胎等极端情况下的稳定性。公司还计划在明年第三季度将自研激光雷达的精度提升至200线以上,以增强感知能力。
最新爆料显示,苹果第二代Vision Pro头显有望在芯片层面进行重大升级,或将搭载M4甚至尚未发布的M5芯片,以提供更强大的端侧AI计算能力。相比于初代搭载的M2芯片,这将是一次显著的性能飞跃。此外,新一代产品可能新增“太空黑”配色,并在头带设计上进行优化,以提升佩戴舒适度。
今天的几条新闻串起来看,非常有意思。表面上是模型升级、功能发布这些常规操作,但水面下的潜流更值得关注。
Anthropic的15亿美金和解案,看似是版权纠纷的终结,实则是为整个大模型行业的数据成本明确了第一个价格锚点。过去那种在灰色地带野蛮生长、免费获取全网数据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了。这意味着,未来模型的竞争,不仅是算法和算力的竞争,更是高质量、合规数据获取能力的竞争。没有雄厚资本或独特数据护城河的玩家,入场券会越来越贵。
紧接着看OpenAI的动作,它已经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技术提供方(API公司)了。推出招聘平台和技能认证,这是典型的平台生态战略——从定义“什么是AI能力”,到圈定“谁是AI人才”,再到掌控“人才流向何方”,它要构建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价值闭环。这比单纯卖API要高明得多,是在制定游戏规则,收的是生态的“税”。
再看那个所谓的“GEO”,这不过是SEO的旧瓶装新酒。但它揭示了一个根本问题:只要大模型的知识来源高度依赖开放互联网,就必然存在被污染和操纵的风险。这是一个技术和商业的猫鼠游戏,而且短期内无解。这反过来又会倒逼真正严肃的企业级应用,必须走向基于私有、可信数据的RAG或微调路线。
所以,别光盯着哪个模型又多了几个百分点的分数。真正的牌局,已经转移到了数据成本、生态控制和基础设施主权这三个层面。今天的这些新闻,就是牌局上的几张关键牌。